首页 八字综合正文

孝全成皇后八字

孝全成皇后八字

▲87版《红楼梦》剧照,您的林怼怼马上上线啦~

“寒塘渡鹤影,冷月葬花魂”——从与宝钗结下金兰契互剖心事、到和湘云联诗通灵犀,《红楼梦》至迟读到第七十六回“凸碧堂品笛感凄清,凹晶馆联诗悲寂寞”也该知晓:林黛玉绝非气量狭窄之人。

你若略懂曹公,便知那些“小性”,都是书中的大关节……

孝全成皇后八字

▲87版《红楼梦》剧照,说起来,云儿也吃过金玉良缘的瓜落儿。因为有金麒麟,同宝玉是旧识,脾气又爽直,没少与黛玉起争执,然而,在那个中秋节,她们却合如知己,黛玉从不曾记恨云儿的心直口快,云儿也终于看见了颦儿的外冷内热。

读红楼,述至贾府时,一卷长画徐徐展开,满眼钟鸣鼎食之富、诗礼簪缨之贵,最划破一片升平和谐的“尖锐之声”,应就是黛玉的小性了吧?

很多人初读红楼时不喜黛玉,就因觉她孤高傲物、目下无尘。然而细细品味,深情之下寄身无处,读懂红楼者则无不疼惜之。那份心情正像脂砚斋在行间的批注:“是认不得真、是不忍认真。是爱极颦儿,疼煞颦儿之意”

给一屋子人怼得哑口无言,连一向稳重清淡的宝钗都忍不住去她腮上一拧——这样的姑娘,缘何会被众人疼煞呢?

孝全成皇后八字

▲87版《红楼梦》剧照,这个林怼怼呀,令人爱也不是、恨也不是

细究黛玉“小性”的底层逻辑,可发现三重因素:

首先,是由深慧敏学而发的精神洁癖,这是黛玉的性质本体;其次,是因身世飘零而自感孤寂无助,这是由际遇引出的自保与自苦;第三,是被迫缚于“金玉良缘”而无法得心中所爱的幽愤,这是以渺小自我对抗巨大世界的孤意。

前两重因素先按下不表,待开篇说黛玉时再细细道来。现只单说这第三重因素——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在《红楼梦》第八回。这一回中宝钗抱恙,宝玉来探,席中吃酒时宝钗劝他莫饮冷酒,宝玉觉其言有理而依从。后恰巧雪雁奉紫鹃之命给黛玉送手炉,黛玉便借机讥讽:

也亏你倒听他的话。我平日和你说的,全当耳旁风,怎么他说了你就依,比圣旨还快些!

孝全成皇后八字

▲87版《红楼梦》剧照,原文中,黛玉在对面,这时正嗑着瓜子看着二人笑,脂砚斋在旁边批:笑的毒。言外之意:可没憋什么好P……特别建议看脂砚斋的弹幕版,保准欢乐多多~

很多钗迷误以为这是不满宝钗之语,其实黛玉的机锋全在对宝玉的嗔责、与对“金玉良缘”的机警中。

此时的宝玉,还处于“欲得众姐妹眼泪”的博爱状态。他要经过金钏之死、龄官之拒等事才会慢慢体味到“各人须得各人的眼泪”而定情黛玉。

卿心未定,世言却似金科玉律,难怪黛玉“不放心”。

孝全成皇后八字

▲87版《红楼梦》黛玉定妆照,我见犹怜

冰雪聪明如黛玉,自然知晓“金玉良缘”之说,故而对宝钗与宝玉之间的关系疑虑丛生。曹公应有意强调此一关节,故而在本回稍前、黛玉未到来时,刚刚好设置了“比通灵金莺微露意”——宝玉、宝钗二人互看长命锁的情节:

先借宝钗之眼看宝玉之锁,“只见大如雀卵,灿若明霞,莹润如酥,五色花纹缠护”其上有字:“莫失莫忘,仙寿恒昌”——宝钗念了两遍,莺儿助攻说:“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。”

宝玉闻之,好奇心大作,便又要来宝钗的金锁来看,上面写着“不离不弃,芳龄永继”,宝玉颔首说这八字的确与自己玉上的对应,这时莺儿又插言道:“是个癞头和尚送的,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……”

孝全成皇后八字

▲87版《红楼梦》剧照,脂砚斋看到这就说:不知黛玉要早点来会有什么妙语,想想……也是挺期待的呢

此处藏有一个重要关节,即宝钗对待自己金锁的态度。

原文中,宝玉问宝钗要金锁的时候,宝钗并不是像剧中所演那样直接从项圈上把金锁摘下来给他看,而是要从衣服里面掏出来,这情景,读原文更可体会:

宝玉笑央:“好姐姐,你怎么瞧我的了呢。”宝钗被缠不过,因说道:“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,所以錾上了,叫天天带着,不然,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。”一面说,一面解了排扣,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。

按照此前对宝钗衣着的描述,这大红袄外面,还有一件蜜合色棉袄、以及一件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。一件金锁为何戴得如此隐秘?

那是因为旧时只有小儿才戴平安锁,而宝姐姐此时已过髫龄,不好意思再把金锁露在外面,然又认同此锁将对应着自己的终身大事,故而不肯摘掉,这才舍去明晃晃的项圈,只用璎珞系着谨藏于衣内。

孝全成皇后八字

▲玉粹轩通景画(局部) 故宫博物院藏 此为当时稚童佩戴项圈之例,可就此品宝钗的谨藏金锁之态。

曹公写事常用晃笔,即用暗笔将真正的主线埋于明笔之下,以瞒过读者伏下隐线。如此看来,类似二十八回中“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曾提过‘金锁是个和尚给的,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’等语,所以总远着宝玉。昨日见元春所赐的东西,独他和宝玉一样,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”等语便皆属晃笔,宝钗并非真心远着宝玉,只是一种害怕太过招摇的避嫌心态罢了。

话说回头,要品曹公此笔之妙,需先晓平安锁其物。清代银铺中录有【孩儿什作】的单独门类,其中“锁”占一项,即指平安锁,亦名长命锁、寄名锁,百家锁。

孝全成皇后八字

▲玉粹轩通景画(局部) 故宫博物院藏 当时的长命锁,多数就系在图中这种项圈的璎珞下

寄名锁的前身,即“长命缕”,亦即“长生缕”“续命缕”“延年缕”“五色缕”“辟兵缯”“朱索”“百索”。人们佩戴长命缕趋吉避凶的习俗起源于汉时的一项端午习俗。

据《荆楚岁时记》《风俗通》《岁时广记》《留青日札》等文献记录,汉时每至端午,家家户户都将五色丝线挂在门楣上避邪祛瘟,至魏晋南北朝,这五色丝线便成了妇女和儿童的臂饰,随身携带,如护身符。

此风至宋盛极,上至宫廷、下至市井通行之——端午前,皇上赐长命缕给近臣;市井中有专门长命缕臂饰为生的小贩。当时的长命缕又叫“珠儿结”“彩线结”,已颇具装饰性,往往在彩线之外又加入珍珠玛瑙等宝石,在护佑之意外增加美观。

到了明清,长命锁接替了长命缕的使命,成为儿童专用的护佑、祈福之物。

清时的长命锁纹饰丰富、意蕴沉厚,常錾有“长命富贵”“福寿万年”等吉祥寄语,再辅以花果、走兽、人物、风景题材纹饰,谨遵“纹必有意,意必吉祥”之原则,可谓将吉祥、富贵、美好……之类一切美意灌注其中,从王族至平民,凡新生儿出生,没有不备下此物者。

孝全成皇后八字

▲清《璇宫春蔼图》故宫博物院藏 道光帝孝全成皇后所牵的小童正脖系金锁,锁上刻着“长命百岁”。

《红楼梦》中不独宝钗戴这长命锁,宝玉也有。第三回中,宝玉与黛玉初见,从书中对宝玉穿戴装束的描写中可见——寄名锁是宝玉的常伴之物:

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,红丝结束,共攒至顶中胎发,总编一根大辫,黑亮如漆,从顶至梢,一串四颗大珠,用金八宝坠脚。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,仍旧带着项圈、宝玉、寄名锁、护身符等物,下面半露松绿撒花绫裤,锦边弹墨袜,厚底大红鞋。越显得面如傅粉,唇若施脂,转盼多情,语言若笑。天然一段风韵,全在眉梢;平生万种情思,悉堆眼角。

孝全成皇后八字

▲长命锁是由来已久的传统,也是传统善念,到如今,慕古者也常将其作为元素融入到当日的首饰设计中,如观复文化所做的古韵饰物周边,取如意形玲珑小锁,以羊脂白玉镶嵌,系在胸口,形美观而意祥瑞。

解其渊源后,再回看宝钗:正因从小戴的长命锁上,藏着姻缘线索,故而虽素不爱环佩装饰,却还是依那癞头和尚之言随身佩戴——这是宝钗本人对这段缘分的认可。

这是宝钗的心思、是王夫人的心思,更是当时社会一种普遍的、理所当然的思想与认知。正是这种巨大而无形的束缚,令悖逆而行的黛玉倍感压力,她在这种压力下所发的“小性”,乃其以渺小孤勇投向巨大深邃世界的一点微弱的回声……

脂砚斋乃曹公知己,对这样的黛玉,岂能不爱极、疼煞?

孝全成皇后八字

▲87版《红楼梦》定妆照,玉带林中挂,金簪雪里埋,都堪叹息……

——————观复导向——————

图片来自于网络

文字:观复采芹人

监制:观复文化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